安静又祥和的古镇总是对人有着莫名的吸引,流连古镇,感受它的慢节奏,总是能让人浮躁的心情安定下来。现在
重庆中青旅就推荐一个重庆周边的很好耍又有文化底蕴的小镇给大家,最重要的是,还可以满足各种吃货的逛吃乐趣。
濯水古镇简介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境内,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
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
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
濯水古镇主要民俗活动
后河古戏
后河古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创新后形成的。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川”期间,大批外地移民迁至濯水后,修建了禹王宫,以此联络湖南、湖北来濯水的商人乡亲,以壮乡威,并成为祭祀、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常年驻扎着来自湖南南戏和湖北汉戏的两个戏班子。同时,江西商人也带来了昆山腔。“汉戏与南戏相撞并与昆山腔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濯水独有的后河古戏。”
之所以称为后河戏,是源于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川剧名净邓小雷和后河戏大师张仁山,组成了有十多人参加的濯水后河戏班子,被称为“人大戏”。从此,濯水后河戏正式出现。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们才说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毛古斯
毛古斯是土家族的一种原始戏剧活动的名称,原意是毛人的故事,反映了土家先民原始生存状态。毛古斯是土家族在跳摆手舞的间隙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与摆手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摆手舞是纯粹的舞蹈,毛古斯则重戏剧表演,也伴有歌舞,其表演有具体人物上场,一般都有一个老毛古斯和若干小毛古斯,表演者全身裹着稻草或茅草(所以有的又叫茅古斯),头上扎有辫子,看不清脸面,象征远古的祖先毛人。表演中随祖先的生产、生活内容安排,有表演过程、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和简单的场次,有的剧目还表现出戏剧冲突。表演内容包括土家先民的“打猎”、“挖土”、“过年”、“接新娘”、“读书”等主要生产生活场景,基本表现了土家先民从蒙昧时期到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傩戏
傩戏也叫傩愿戏或傩堂戏。据有关史料记载,“傩戏”很早以前就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粗犷古朴的仿古动作,狰狞凶恶、咄咄逼人的面具,使人联想到遥远的人类祖先刀耕火种、驱魔猎兽的生活情景。关于傩戏的起源,据传,龙女身患重病,夜里常做恶梦,在梦里被傩神爷和傩神娘搭救,于是便许下大愿:冲大傩36堂,小傩12堂;送大旗4面,小旗8方,长标24个,白猪、白羊各1头,白公鸡、白凤凰各1只。龙女许愿后,病好了大半。为了感谢傩神爷和傩神娘的搭救之恩,龙王仿照女儿梦中的印象雕刻了两尊神像供上,烧了几柱大香,请来土老师敲锣打鼓,吟吟唱唱。从此,冲傩还愿就在土家山寨兴起了。
濯水古镇美食推荐
叶儿粑
又名香草粑,用糯米粉面包馅心,外裹新鲜绿色粑叶,置旺火蒸制。其色洁似乳,味道香醇可口,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被称作“三不沾”叶儿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美味绿色食品。
豆酱粑
将豆腐渣烟熏发酵,拌以苞谷面,晒干,制成豆酱粑。香浓可口,久存不变。用以煮菜,可少放油或不放油,味道极佳,最能下饭。
团撒
先将糯米蒸熟后,置于一圆形的模具内,摊开晒干,便成为熟糯米团饼,再将其油炸,香脆可口,可贮藏在坛内,以备自家吃或待客,作为送给亲戚朋友的馈赠品也是极好的。
马打滚
这种当地特色小吃是汤圆的一种独特的吃法。由炒过的黄豆粉拌芝麻、白糖等制作而成,沾满黄豆末和白砂糖后即可食用。吃时满口黄豆沫香,兼有腊面饼的嫩软和白砂糖的甜蜜,其口味香中带甜、温润香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