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旅行社旅游攻略重庆彭水乌江画廊

重庆彭水乌江画廊

2019-04-27 10:19重庆旅游景点3216人浏览
彭水,拥有“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美称的魅力之都。
彭水山青水秀,地势险要,境内有乌江、郁江、长溪河(今称阿依河)等。因郁江上游曾有古彭人居住,史称“彭水”,故县名取“彭水”。彭水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设置涪陵县,治理彭水郁山镇。东汉末年,改为巴东属国。三国时刘备设置涪陵郡。隋朝设置彭水县。彭水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在地,为十八州(今川、黔、湘、鄂、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历史上的彭水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省份。

彭水拥有历史上堪称西南三大盐泉的郁山盐泉。郁山镇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又因其盐泉多为陆上盐泉,易于开采,自先秦时期开始便被开采利用,自古为国家重要的盐场之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使盐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显现,由于彭水拥有独特的盐和丹,在农业时代是特别重要的资源,所以,历史上的彭水,较为富有。同时,乌江穿彭水而过,而郁盐的外销多依靠乌江以及乌江的支流。可以说,乌江在彭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乌江画廊-重庆旅游-重庆中青旅

乌江,古称巴江,后称延江,也叫黔江、涪水,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元代首次被称为乌江,那时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语记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译成汉字,导致了许多谬误,乌江也是此时得名。游乌江画廊,走乌江水路,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自贵州省沿河县进入重庆酉阳万木乡、龚滩古镇、彭水,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其中乌江彭水、酉阳龚滩古镇至贵州沿河段约100公里,拥有“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美誉。
彭水万足至酉阳龚滩段是乌江画廊最美丽的峡谷,沿途将经过乌江彭水电站、马峰峡、鹿角镇、碧翠峡、石盆峡、洪渡镇,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龚滩古镇。乌江百里画廊的“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了乌江画廊的景观要素。


彭水电站

乌江彭水电站,总投资121个亿,总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大坝宽113.5米。电站于2005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12月五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是重庆市自建国以来,仅次于渝怀铁路的第二大建设项目。乌江彭水电站并网发电后,较好地承担起重庆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对弥补重庆市电力不足、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和供电质量起到骨干电源的作用,113.5米大坝的建成,使桀骜不驯的乌江变成高峡出平湖的景象,显得更加妩媚多姿。

万足古镇
具有300多年的历史,万足在宋朝时叫万蹵寨,寨址在万足古镇西北2公里多路的寨坪。宋朝灭亡后,万蹵寨随之废去。明末清初,江西的客商来到万足后,发现这里紧靠乌江,并有水运畅通的地理优势,于是便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商贸市场,乾隆年间,万蹵被改为了万足。万足自古就是商贸云集之地,物流集散中心,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很多外籍商人就来到这里经商,赢得“金万足”的美誉。万足古镇虽然历经300多年沧桑,但许多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万足古镇的建筑既有徽派的封火墙,也有土家的吊脚楼,亦有苗寨的撮箕口院落等,是一个多元化的建筑积聚地。被考古专家誉为“研究乌江流域古文化发展的资料库”。古镇上最具有特色的是万寿宫、万天宫,万寿宫为清代江西人的会馆,整个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位于街道左侧的万天宫,比万寿宫建得要早一些,曾设戏楼、戏台,还供有因治水有功而被巴人奉为神灵的李冰父子塑像。此外,万天宫每年要在农历五月十三召开“袍哥会”,参会的有好几百袍哥,还要请外地戏班子来演几出戏。万足古镇不但建筑有特色,而且建筑上的一些木雕、石雕、匾额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乌江的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赞有夔门之雄,三峡之壮、峨眉之秀。乌江的水,碧若琉璃,清澈荡漾。古有清代诗人翁若梅称赞:“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今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挥墨题词:莫道时光流水过,一生几次画中游。畅游乌江,有“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之感。
乌江画廊,从彭水万足至贵州沿河这100余公里的乌江河段,两岸风光奇异,碧波秀美、叠彩峰岭。被专家点评“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船行其中,可见峭壁争茸,峡口险绝如锁截江门,水碧山青如水墨长卷,因此有了“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美誉。这里不但是一个集山、水、人文等资源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景区,就连许多文人大师来到此地也会流连忘返,这里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常言道:有山无水缺灵气,有水无山少风骨,乌江画廊,有山有水,山水交融,相得益彰,真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河段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汉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为主,少数民族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1984年成立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殷商时期起,苗族先民蚩尤、驩兜、盘瓠等部落,土家族先民廪君等部落,以及濮人、倧人、蟾夷、蜒等部落,相继进入彭水,制盐筑城。随后彭水商贸繁盛,汉文化沿着盐道与谪路逐渐浸入,中原文化和独特本地文化不断拼合、沉淀与升华,构筑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黔中首府,也诞育了巴渝最古老的“黔中文化。” 
彭水也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拥有“鞍子苗歌”“普子铁炮火龙”“高台狮舞””“郁山擀酥饼”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因此,民族、生态、文化成为彭水的三大名片。
彭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彭水是一方灵山秀水,彭水是一块原生态旅游胜地。彭水县委、县政府发展以“山水为背景,风情为场景,历史为内涵”的休闲游乐与度假旅游。紧紧围绕建成特色旅游休闲之都和全国旅游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突出自然风情。按照“一线三点”的发展布局,建设四大旅游景区:乌江画廊旅游景区、阿依河风情体验旅游景区、摩围山旅游景区、郁山古镇旅游景区。彭水旅游的发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兼得的彭水,也对全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更为重庆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彭水交通便利,319国道、渝湘高速、渝怀铁路、乌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重庆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乌江鱼虾,乌江是发源于贵州流入长江的大河,自古以来,乌江两岸的人们由于经常捕食,逐渐形成了乌江鱼虾独特的食用方法,有人计算,500克鱼中含有的蛋白质约等于600克鸡蛋或850克猪肉中的含量。说明鱼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鱼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与人体组织蛋白质的组成相似,富含优质蛋白质,因此生理价值较高。此外,鱼肉的肌纤维比较纤细,组织蛋白质的结构松软,水分含量较多,肉质细嫩,容易为人体吸收利用。

马峰峡
马峰峡连接万足、鹿角两个平湖,形式哑铃,全长约8公里。以高山、峡谷、平湖为主要特征。左岸石峰相连,剑鱼飞升惟妙惟肖;右岸悬崖绝壁,岩石约黄,色彩纷呈,犹如壁画。岸边一巨石上行看如神龟上岸、向下看若居鳄下水,叹为奇观。在这个峡谷里自然景观奇特,有很多巨石形成的天然象形实物。有玉米石、鲤鱼上山、雄狮迎客、母子神龟、马峰岍等奇特石峰。

马峰岍
这里曾是川、黔交通的必经之地。据史料记载,两岸设有渡口的马峰岍,是贵州方向来人去桑柘方向必经之地。此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在这里行军打仗,“马峰岍”是以得名。马援,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隗嚣的属下,深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解放前这里也是土匪的聚居地,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硝坑,熬硝是为了炼制火药所用的。红军当时剿匪的时候,也曾到过这里。雄奇险峻的景象,引得明代张云翼写诗吟诵:“开天辟地有此岍,禹疏九河列江边。龙王透彻清霄底,商贾藏居世不迁”。

母子神龟
天险乌江,滩陡浪急。曾有人形容是“走遍天下路,难行乌江渡。隔岸能答言,相逢在何年”。以前这里有一只只凶残的鳄鱼总是在这里兴风作浪,过往的船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翻船,葬身鱼腹,所以,人们就天天乞求上苍保佑,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把曾护送唐僧师徒渡过通天河的神龟派到此处驯服鳄鱼。神龟来到这里利用武力将其压在身下,永世不得翻身。从此以后,人们也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为了确保鳄鱼不再兴风作浪,危害百姓,这只神龟也就永远的坚守在了这里。这只神龟也成了惩恶扬善,正义的化身,在此守护一方土地的安宁。
江边石壁上隐约可见当年村民用石灰书写的标语,“毛主席万岁”、“农业学大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破除迷信”等等,现在看来,就在江边,书写似乎难度并不大,但在电站库区形成之前,这些字都是写在高达七八十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既是一段历史的铬印,也是当地人勤劳智慧的真实写照。

彭水三宝:老荫茶
马峰峡内除了象形石外,还有着生长在高山密林中的老荫茶,老荫茶是一种树叶,多生长在高山密林之间,其树大而叶茂,叶子比一般茶叶厚、大,枝可入药作清热解毒用。老荫茶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清晨日出之前,将采用好的茶芽,然后将分级,下叶,阴凉。然后炒青,再趁热装入细纱布袋,压实扎紧袋口,置于茶板上用力地翻揉,翻揉后又炒,最后烘焙到干为止。待型如绿茶后再用袋精装而成,茶水呈深褐色,不苦回甜,清热败火。“好吃不过茶泡饭”其实说的就是老荫茶。老荫茶还有一个特点是久泡不馊。老荫茶含一定的茶碱,能有效调节机体代谢,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防暑化食,清理肠胃、消炎利便等功能。除此之外,老荫茶熬水洗浴对杀菌止痒,消除疲乏,防痱子和青春痘也有一定疗效。

鹿角镇
鹿角镇幅员面积115.49平方公里,距县城29公里。彭酉公路的咽喉之处,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镇。全镇有冉、张、王、李46个姓氏家族,涉及苗族、土家族、侗族和汉族。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黔之驴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吟诵小段《黔之驴》引入),据考证,《黔之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时期,于彭水置黔中道,是全国十五道之一,彭水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当时贵州不叫贵州,而叫矩州,只是黔中道所辖的一个州,包括现在贵阳一带。元初才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有一种说法是,因曾属黔中道,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明清以后,贵州才简称黔。唐宋文学作品中,提到“黔”地的也很多。如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孟郊《赠黔府王中丞楚》、刘长卿《送任侍郎黔中充判官》等等(这些诗词,包括黄庭坚的名作应掌握),这些诗歌中的“黔”地,都是指当时的黔州,即今彭水一带。柳宗元说驴进入黔地的运载方式是“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既然是“船载”,那他所说的“黔”肯定是个航运较为发达的地方。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贵州的水系交通并不发达,与长江并无通航的历史,所以‘船载’不可能进入贵州腹地。相反,黔州的府治彭水,正处于乌江边,直接在涪陵与长江相连,完全符合‘船载以入’的条件。鹿角原来被称为驴叫,也间接证明了这点。

鹿角镇往东25公里,有一个鞍子苗寨,鞍子苗寨是一个集苗歌、苗舞、苗民村落、苗文习俗、苗乡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苗族聚居点。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命名为苗族“民歌之乡”。苗族舞蹈“踩花山”也发源于此。著名苗歌《娇阿依》传唱千古。

鹿角索桥
鹿角索桥长248米,净宽3米,净空高310.5米,总投资698万元,目前是乌江上最大的索桥,大桥主体由48根钢绳和256跟吊杆组成,桥面铺设公制钢板,在增添美观的同时减轻了桥的自身重量,增加了桥的载重能力。

龙门峡
峡谷中部北岩,有一天然石门,传为龙女尾凿就,高约25米,宽20.4米,厚11.6米。古为彭水至酉阳的交通孔道,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形象的称为“猪钻洞”,是当年彭水至酉阳官道必经之地,清康熙二十年(1685年),知县朱尔捷路过此处,见绝壁古树横空,藤萝披拂,风景宜人,便坐在洞口小憩,听说这个洞名,联想到自己的姓氏,连声说到:“不雅,不雅”,随即取出毛笔,在岩壁上题写下“龙门峡”三个大字。峡谷内有溶洞16个,天生桥水旱双龙洞、和尚顶龙王洞最为有名。吴冠中曾经在此写生,对景色大加称赞。

彭水三宝:大脚菌

进入碧翠峡,碧翠峡群峰对出,翠竹满山,飞鸟展翅,江水清幽,各位朋友,梦幻浓密神韵的乌江情怀,高山幽林孕育着珍稀土特产,大脚菌。大脚菌刚生长出来时脚大头小,生长成熟后头大脚小。因此得名大脚菌。大脚菌生长环境特殊,必须要在海拔2000米的深山里才能生长,并且周期短,每年只生长一次,每期只有2—3天。由于无法人工饲养,只能上山采摘。而且只能在青岗树的地方才能采摘到,否则就不是大脚菌了。大脚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对人体有滋补、降压、健脾、美容、调节新陈代谢、清热等功效。被老外称为“山珍”菌王。大脚菌气味香浓,可炒、可烧、可炖。是家庭食用、赠送贵宾的珍稀贵重佳品。大脚菌与任何菌种都不同,是武陵山特产,其他省市是没有的。


庞滩
从汉武帝说起,建设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因为彭水一带盛产食盐,汉武帝(刘彻)置涪陵县,治所就在现在彭水县郁山镇,这也是彭水行政建制的发端。三国时候,蜀主刘备将这里升格为涪陵郡,管辖今渝东南与贵州、湖南接壤的一大片区域。刘禅即位后,在尚书令陈祗的建议下(于延熙十四年(251年))派一个名叫庞宏的人来任涪陵太守。这个宠宏很有来历,虽然算不上太子党,也可算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是三国著名谋士,有“凤雏”之称的庞统,由于庞统在跟随刘备征战益州(四川成都)的途中不幸中箭,英年早逝,庞宏一直得到刘备的关照,加之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庞宏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有才干。当他成人之后,刘备已经过世,后主刘禅即位,庞宏自恃根正苗红,很看不惯宠臣陈祗的言行,两人产生隔阂,于是陈祗便把宠宏排挤到偏僻的涪陵郡任职。一次,他前往辖区汉复县(今彭水、酉阳、沿河三县交接地带)维稳返回官邸,不想到在这里遭遇险滩,船覆人亡。后来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命名为庞滩。在这里建了一块庞宏碑,记载他一生的功绩。庞滩下接鹿角湖,上连洪渡湖,南北走向,全长20余公里。自鹿角上行2公里,右岸又连一谷——龙门峡,直通诸佛江潜流。两岸绿树成荫,翠竹垂挂,青翠欲滴,水岸一色,粼光闪烁,“两岸竹笋相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四季游览,不管是登临鹿角中心校,还是乘船畅游,都能在如梦如幻的峡江中领悟画廊的神韵。

彭水三宝:晶丝苕粉
在风景秀丽的武陵山区,以无污染土质、无污染水源、无公害的本地优质红薯为原料,传承四百多年的工艺,全程手工制作而成的彭水第三宝--晶丝苕粉,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防腐剂,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其色泽晶莹,久煮不糊,拿来炖汤香远益清,味鲜柔软,滋润可口,入锅后不断裂,不混汤,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晶丝苕粉一直以来都是款待亲朋,馈赠好友的佳品首选。

洪渡大桥
建设中的大桥洪渡大桥。到这里,就进入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了,洪渡大桥横跨乌江,连接着贵州和重庆,修建完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缩短了贵州到彭酉方向的距离。桥的左下方有一口温泉,被赋予了美丽的名字“温塘子”,《民国沿河县志》记载:泉源泻玉,四季如汤,泉可荡邪,水可消厉,每当夏秋之际,游人如织,竞相澡身,乡人疥疾洗之立愈,说的就是这里。

洪渡镇
由于乌江彭水电站蓄水,古镇旧址已沉入江底。古镇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县,宋嘉佑八年( 公元1063年)废县,建县达444年。汉砖瓦窑群、西汉古墓群等至今保存完好。此地出土青铜器、兵器、宋瓷等大量文物。洪渡古镇为古代入黔之第一重镇,其经济、战略地位犹为特殊。现仍为黔东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2007年,对洪渡古镇的老百姓来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年,镇上800多户3000多名老百姓,带着对古镇的追忆、对家乡的不舍,离开了。
洪渡古镇土家风情浓郁,民歌山歌远近闻名,“打溜子”艺术独具特色,以“八仙”为音名记谱,所用乐器为土法自制,不用校音器而发音奇准。(土家打溜子起源于唐朝武德年间,由“打行李”、“打八仙”演变面来。流传下来的洪渡土家打溜子有一千多个曲牌,具胡代表性的是:双飘带、四平音、猛虎下山、将军进、满堂红、百鸟朝凤、节节高等。打溜子其乐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调式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多用于婚丧嫁娶、丰收喜庆,节日欢闹等民间民俗活动。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袁炳昌教授在洪渡采购时对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吹打艺术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古老民间的传统艺术确是一块难得的艺术瑰宝,一朵古老的、朴实的、珍贵的艺术之花,当地还有哭嫁习俗,土家人的婚姻是经较自由的,但到了明代,由于封建王朝的强行同化逐渐演变为父母包办婚姻,因而有了哭嫁歌的来历,哭嫁一船在喜酒前三天开始,母亲开始领哭,然后女儿哭所有的亲戚朋友,对象不同歌词和哭腔也不同。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哭嫁歌已成为土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婚谷。2002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洪渡镇为“民间艺术之乡”。


龚滩古镇

龚滩属酉阳县管辖,酉阳县历史悠久,建县距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这里曾是800年的州府所在之地,更有着600多年的土司统治文化。酉阳是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中国著名原生态旅游胜地,更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以其雄奇秀丽的原始自然风景,富有人文传奇色彩的文化景观,淳朴的人文历史和神奇久远的流风遗韵。
龚滩原名龚湍(tuan),因为乌江水流湍急,又多为龚姓人居住,二者合一而得名。明万历元年,凤凰山岩崩塞江形成险滩,后才被称为龚滩。滩上下落差3米,乌江流域在此分为上下两段,来往船只以这儿为终点,龚滩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因为水路交通的便利,与我们的龙潭古镇一起创造了“钱龚滩,货龙潭”的辉煌。龚滩被专家赞为“建筑史上的奇葩”,是多家影视剧创作拍摄基地,依山傍水的民居,纯木结构的吊脚楼,悬空而吊,匠心独具,高低错落,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屹立在乌江山峡之上,我国国画大师吴冠中老先生的《老街》便诞生于此,他描述这里: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十里纤道,有“滩”有“子”就有纤道。史载,纤道由巴人开凿,历往数千年断断续续凿出一条狭窄的纤道,犹如长龙走过留下的深深足迹,乌江上的船夫、纤道、纤夫号子汇成独特的乌江文化,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一切虽已成为历史,但留下气壮山河的文化是永恒的。清代四川巡抚丁宝桢在盐政改革时,实施川盐入黔之便利,渝黔湘鄂之农副土特产品由乌江入川达鄂,川盐逆水入武陵山区,纤道排列在半山岩壁上,其特点是矮、窄,开凿的年代不同,纤道的形状自然不一;最晚形成的纤道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时民国政府开凿的,当时主要是解决抗战物资运输之需。可惜这十里纤道,由于乌江彭水电站修建,在2009年已沉于水底,再也不见天日。不过,我们相信作为人类自身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印记,纤道是永远不会尘封的记忆。